“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借助互聯網平臺,創新出現代農業新模式、新產品和新業態,其本質是“信息化+農業”,是“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農業經濟》9月刊)
改造舊模式,創造新市場,“互聯網+農業”不僅創造著現代農業觸網的新模式,也在踐行著網絡信息化對于農業產業改造的大課題。勁風之下,傳統的農業生態正在悄然生變。
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是經濟的本質要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愿景目標。信息時代,“網”羅一切。信息技術幫助人們格物致知,可以拓寬生產要素的范圍,開發生產要素的多種使用價值,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在農業生產中,通過建立適當的網絡服務平臺,應用與推廣互聯網信息集成、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物聯網、遠程控制等技術,農業生產中的任何資源,可以通過互聯網可以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實現最佳配置;可以實現農業機械自動化,灌溉、施肥、用藥節約化和可控化,病蟲害及自然災害監測與預防智能化;可以實現作物生長全程動態監測、人工遠程精準田間管理和養殖場的統籌管控等,實現農業生產的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從而顯著降低人工成本和農資使用量,同時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數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大大地提高勞動力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尤其是基于互聯網的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無線傳感器測量溫度、時間、濕度等標準數據,時刻監測農產品生產狀況,收集整合后采用智能分析技術分析數據,形成一套精確的生產標準,實現生產的標準化。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對蔬菜生產基地的氣候、土壤、肥力、溫濕度等進行大數據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提供種植、施肥的相關解決方案,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在高標準糧田示范方內應用“星陸雙基遙感農田信息協同反演技術”,幾公里外的農技人員通過電腦,就能監測到大田作物的生長情況,實現糧食高產創建區域農情監測信息化、數字化和可視化,可以更加精準、有效地指導農民科學種田。由此可見,“互聯網+”與農業生產技術相結合,不僅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增加產出、提高產品質量,而且“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助力智慧農業的進程。”
“互聯網+農業”有助于提高小農生產經營的組織性和社會性。我國是一個傳統的小農社會,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農戶經營規模小,物質資本貧乏、人力資本薄弱。在市場經濟中,農戶的生產經營處于農業產業鏈中間,價值鏈低端,面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比較效益低。近年來,隨著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也帶領一些農戶走入了市場,解決農村家庭生產經營的多樣性價值與市場的復雜性要求之間的矛盾,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但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農村,往往要求大規模集中土地,實行規模化經營,如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領域,這些都是小農干不了或干不好的領域,不能以其替代小農。因此,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仍將是小農。把分散的小農組織起來,提高生產的社會性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互聯網+農業”有助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生產力的發展,必將促進產業組織形式的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就是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起來,構建全產業鏈模式。現代農業產業鏈是一種新型產業組織方式,貫通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3大領域,鏈接產前、生產、加工、流通、消費5大環節,內含各種農產品的物流鏈、信息鏈、價值鏈、組織鏈4大鏈條。組成鏈條的每個環節都對應農業生產領域不同的功能,實施這些功能的主體包括農戶,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合作社或農協、企業、專業的社會化服務機構等。“互聯網+農業”可以打通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將信息流、物流、資金流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健康有序的農業互聯網生態圈。在這個過程中,農產品加工企業起著主導作用。首先,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暢通信息的交流,合理配置資源,充分實現購買階段的原料采購、生產階段的產品加工、質量管控、售賣階段的訂單處理、倉儲運輸等一體化管理,提高企業管理科學化和高效化水平,改造升級生產能力,發展壯大自身。其次,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引導上游的生產組織如農戶,家庭農場專門從事某些農產品的生產,有效促進農業專業化分工。在“互聯網+”的直接作用下,農業組織將依托各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通過相應契約關系聯結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利益共同體,提高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從而發揮生產要素的規模優勢,激發協同效應和網絡效應,以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實現組織規模收益。
“互聯網+農業”有助于創新涉農產品營銷方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互聯網對人類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最為根本的,是實現了消費為導向的生產模式。過去農民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憑經驗,加之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明顯,難免會發生“買貴賣難”現象。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開放、透明、便捷,使信息突破了時空限制,人們隨時隨地傳遞接受信息,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農業生產可以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農產品不再賣難在理論上成為可能,顛倒了一般意義上的生產—銷售的發展方式,同時,借助于互聯網消費者和生產者可以實現溝通互動,個人定制、個性化生產,產銷對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消費,從而,催生了新的銷售模式和生產方式。近年,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原本需要經過三、四級經銷商體系的農產品在互聯網的融入下變為從生產商直接到零售商,這一營銷模式讓農產品自生產后直達消費者,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除去中介交易費用,大幅度降低農產品價格,使買方賣方達到互利雙贏。
構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倒逼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目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比較粗放,化肥、農藥使用過量,農業污染嚴重。在農產品消費市場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的質量具有隱蔽性,很難辨別,這種隱蔽性使得農產品的生產者缺乏生產高質量產品的激勵,食品安全已成為突出問題。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用標簽記錄每一個環節數據,消費者通過手機或電腦等掃描終端讀取標簽,可以查看該農產品的品種信息、生長的地理位置、生產環境、病蟲害防治、肥水投入、采集時間以及儲藏環境、質檢報告、運輸、銷售等從生產到銷售全產業鏈的一系列數據。任何環節出問題,都能準確鎖定,查出來源,以便速解決,防止風險。實現農產品“從種子到舌尖”全過程可追溯,切實進行監管,保障農產品安全。通過“互聯網+”創造的透明供應鏈,構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也倒逼農業向綠色、有機、安全、高效方向上發展。